【本報訊】
每年7、8月是畢業生尋職的季節,今年又有十多萬畢業生離開校園,進入職場找工作,由於人力供給增加,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,失業人數、失業率都呈現季節性上升。如何才能找到心目中理想的工作?達到工作滿意?
元智大學終身教育部辦理經典文化講座,本次邀請「擺渡人生學校幸福長」彭心怡老師分享從事生涯諮商十多年的輔導經驗。彭心怡表示,回顧2008年發生美國的金融風暴,台灣也在2009年感受到衝擊,當時各地的就業服務中心,湧入了許多失業或被裁員的民眾,前往尋求協助。加上2020年COVIN-19襲捲全球,美中貿易戰又日益升溫,更造成全球性產業結構的重大改變,遠距上班的工作型態逐漸普及。就業市場的改變,導致生涯諮商也開始有所轉變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目前正面臨VUCA的時代,大家如何能在多變的、不確定與複雜且模糊的環境中,發揮自己所長,接受考驗,適應變動,確實是大家要去學習的課題!
(彭心怡老師分享從事生涯諮商十多年的輔導經驗/照片由終身教育部提供)
彭心怡指出,傳統的生涯諮商輔導,較多的案例是不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,或是面對升學或工作,不知如何選擇。此時心理諮商師或生涯助人者,往往會運用生涯探索與諮商的探問,跟個案討論未來的職業,或想要達成的目標。最終會設定一個行動方案,作為諮商探索的結果。
未來時間觀的生涯發展模式,可以先跟個案確認,是否具未來性,方能有效進行生涯探索。生涯諮商不僅僅是一種階段或線性的觀點,更要整合與直觀。提到生涯發展,不只對「職業或工作」諮商,更包含生命脈絡與環境互動下的「生命」管理。
生涯敘事觀強調,許多問題是由文化環境所創造出來的,因此看問題,不是看這個「人」出了什麼問題,而要去看這個人背後的文化脈絡。強調人是自己生命的專家,人可成為自己生命故事的主要作者,助人者是帶著好奇、欣賞的態度,與個案合作一起看在脈絡中的自己。輔大心理系教授王思峯提出「全觀當下」的概念,提供生涯助人者參考。
彭心怡說,我們常聽到「當下」,正是華人與東方社會中很重要的一種時間概念,大眾心理書籍《你何時要吃棉花糖?時間心理學與七型人格》中提到,當心智聚焦於當下,不受過去與未來濾鏡影響,放下追悔過去與欲求未來的綑綁,放開心靈,此時的心智狀態就會擴張,取代過去與未來的時間知覺,形成全觀當下,契合感通的「共時性」。這種契合感通,顯現出內在心理世界與外在現實世界,巧妙地同步性或平行性。
彭心怡分享,在從事諮商輔導時,經常告訴個案如何達到工作滿意?如何在現實生活中獲得快樂?鼓勵個案從目前的處境,找到讓自己滿意與快樂的根源,最後心怡老師強調,更重要的反倒是要回到個人生命的本質,自我修煉,達到「心靜身安」,唯有回到人自身的修煉與品德,才能在多變又不確定的時代,活出更好的自己!
(元智大學終身教育部辦理系列經典文化講座/照片由終身教育部提供)
元智大學終身教育部與漢儒文教基金會、華儒青年關懷基金會多年來共同推動「經典文化講座」,已廣獲社區民眾的支持與肯定。近年來,更擴大講座內涵,主題貼近民眾的日常生活,目的在於活用經典,經典也絕對是中華文化精神上的源頭活水。為了傳承文化,啟迪人心,元智大學終身教育部邀請各界學有專精的大師,辦理系列經典文化講座,藉由經典的啟發,將帶給您心靈最真純的悸動。一年六場次,每單月份1日可至YouTube元智大學終身教育頻道觀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