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稿由林惠芳報導】
近年詐騙手法層出不窮,金融陷阱無所不在,詐騙已成為全民必修的防護課題。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日前邀請兆豐銀行資深專員詹詩涵蒞校,進行一場主題為「看穿騙局——以金融及投資詐騙案為例」的專題演講。詹專員以自身七年金融業實務經驗,深入剖析2024年台灣詐騙案件的現況、類型與防範之道,提醒年輕學子在數位時代中務必保持警覺與理性,守護自身財產安全。
詹詩涵首先以數據揭露詐騙問題的嚴重性。根據統計,2024年全台因詐騙造成的金錢損失已突破新台幣56億元,若換算為全民普發金額,足以讓台灣每位民眾多領2,000元。他指出,高達七成以上的民眾曾遭遇過詐騙,其中更有13%實際蒙受金錢損失,顯示詐騙已滲透至社會各個層面,成為全民共同面對的挑戰。詹專員進一步指出,詐騙造成的不僅是財務損失,更牽動龐大的社會成本。銀行為防範詐騙,需對每筆匯款進行更嚴格的查證,導致作業流程變慢、客戶體驗下降。此外,詐騙帶來的心理壓力與社會悲劇也不容忽視,許多民眾因投資失利陷入絕境,凸顯詐騙問題已從經濟面延伸為社會安全議題。

(兆豐銀行資深專員詹詩涵蒞校進行「看穿騙局 以金融及投資詐騙案為例」專題演講/照片由林惠芳提供)
針對青年族群,詹詩涵特別提醒,隨著民法修正後滿18歲即可獨立開戶,剛步入成年的大學生成為詐騙集團鎖定的新目標。他指出,大學生常見的詐騙手法包括網路購物、假投資、愛情交友、冒充親友與帳戶詐騙等。其中,「帳戶詐騙」風險最高,詐騙集團常以「高薪打工」、「帳戶租借」為誘因,騙取學生的金融卡、印章及存摺,將其作為人頭帳戶使用。一旦帳戶涉入詐騙案件,不僅資金難以追回,學生也會被列入警示名單,影響往後的開戶、就業甚至升學。
在防詐觀念上,詹詩涵總結出最核心的原則:「不貪」。他強調,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投資,「所有投資你只要不貪,你就不會被投資詐騙。」凡是聲稱「高報酬、零風險」或「穩賺不賠」的投資機會,幾乎都是騙局。真正的理財應透過銀行與合法券商等正規管道進行,過於誇大的收益往往意味著潛藏風險。

(兆豐銀行資深專員詹詩涵蒞校進行「看穿騙局 以金融及投資詐騙案為例」專題演講/照片由林惠芳提供)
此外,詹專員也提醒學生,除了拒絕誘惑,更要培養查證與警覺的習慣。對於陌生來電、簡訊或社群訊息,應主動查證來源;可利用「Whoscall」等App辨識可疑號碼,以降低受騙機率。他也提醒大家,不要隨意點擊電子郵件中的可疑連結或附件,尤其是非「.gov.tw」結尾的網站,並務必妥善保管金融卡與印章,切勿交予他人保管。若遇到任何可疑狀況,應謹記「不聽、不信、不匯款」的防詐口訣,並撥打165反詐騙專線尋求協助。
演講最後,詹詩涵以一句簡單卻深刻的提醒作結:「賺多少不是重點,能存多少才是師傅。」他勉勵青年學子,在資訊爆炸與詐騙橫行的時代,唯有保持理性、謹慎思考,才能不被貪念蒙蔽雙眼,遠離詐騙陷阱。
此次講座不僅讓元智學生深入了解當前詐騙的多樣手法與社會影響,也強化了青年族群的金融防詐意識。面對充滿誘惑與風險的時代,學會「看穿騙局、保護自己」,正是每位年輕人邁向成熟的重要一課。
正體中文
Engli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