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本報訊】
在當代多變的教育與社會環境中,大學生面臨的挑戰早已超越課業壓力,延伸至人際關係、情感、家庭與生涯規劃等層面。元智大學指出,學生申請休退學的原因往往並非單一因素,而是多重壓力交織的結果,包括志趣不合、學業成績不佳、經濟困難、身心健康狀況與家庭因素等,這些都反映出學生在探索自我與未來方向過程中的不安與迷惘。
為協助學生在困境中重新找回方向,元智大學建立了完善的「就學穩定率支持機制」,從制度面落實人本關懷。學校要求學生在申請休退學時,須經由導師或系主任進行「晤談輔導」,並填寫「晤談輔導紀錄表」,以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、學習狀況、經濟與心理狀態等,並提供具體的建議與協助措施。透過面對面的對話,導師不僅能分析學生的問題與需求,也能適時轉介心理諮商中心或生涯發展中心等單位,讓學生在制度化的過程中感受到學校的關懷與支持。

(老師是最佳的傾聽者,元智大學以支持機制強化師生關懷網絡/照片由本報訊提供)
元智大學強調,這項機制的核心在於「真實傾聽」。晤談過程不應流於形式,而應成為師生之間真誠交流的契機。導師是學生在面對退學或休學抉擇時最重要的陪伴者,一次真心的對話,往往能讓學生感受到被理解與尊重,進而重燃學習動力。
然而,制度再完善,仍難以涵蓋學生內在更深層的情緒與心理困境。許多學生的焦慮、孤單或對未來的迷惘,往往隱藏在日常互動中。此時,「老師」的角色格外重要。透過課堂觀察與互動,老師能從學生的出席情況、課業表現與情緒變化中察覺異常。一句簡單的問候「你還好嗎?」可能成為學生走出困境的契機。當老師願意傾聽、理解並適時轉介資源,便能在制度之外發揮強大的支持力量,成為學生心靈的守護者。
元智大學表示,教育的本質不僅是知識的傳授,更在於陪伴與理解。老師不只是教學者,更是傾聽者與引導者。當學生在被理解與尊重的氛圍中成長,他們對學校的信任與歸屬感也隨之提升。真正的教育力量,往往來自一位願意傾聽的老師;而一次用心的傾聽,也可能成為改變生命的起點。
正體中文
Engli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