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園透視

「那些句點之後的故事」 大師兄林品睿分享殯葬職涯與人生體悟
Featured

「那些句點之後的故事」 大師兄林品睿分享殯葬職涯與人生體悟

【本報訊】

元智大學護理系於 3 月 10 日在 60312 室舉辦心理健康系列演講,特別邀請《你好,我是接體員》的作家大師兄林品睿,進行「那些句點之後的故事」主題演講,吸引近百位師生參與。

在正式講述故事之前,大師兄先分享自己在桃園殯儀館工作的經歷及業界現況。他向在場者拋出一個問題:「如果月薪 4 萬 5,願不願意在公立殯儀館擔任凌晨 12 點到早上 8 點的大夜班?」這個問題,他在全台各大學演講時都會詢問,並視為一項社會調查。對於大師兄來說,這份工作不僅穩定,薪資也不錯,甚至比起服務業或看護「涼快許多」,他笑言:「背後也蠻涼的。」他與殯葬業的緣分,始於 30 歲那年父親的逝世。

當年,他為了照顧中風的父親,放棄大學學業,十年來每兩小時幫父親翻身、拍背、換尿布、抽痰,最終迎來聯合公祭這個生命終點。聯合公祭是政府為無家者或低收入戶提供的免費喪葬服務,雖無傳統儀式,但從壽衣、冰存、火化到骨灰罈一應俱全。大師兄認為這是一項不錯的政策,因此萌生投入殯葬業的想法。

然而,談及父親的過去,他坦言:「不,我不愛他。」父親酗酒、賭博、家暴,甚至剝奪妹妹做建教生的薪水。國中時,他曾為保護母親與父親對峙,結果反被打到住院。沒多久,父親中風,長照的第一年,他認為這是報應,但當父親病情惡化成植物人,他開始覺得父親可憐。十年漫長的照顧生涯讓他一度心生絕望,甚至曾想過親手結束父親的生命。然而,當這場長照旅程終結時,他並未感到解脫,反而深陷憂鬱。他說:「我想去殯儀館看看,自殺怎麼死是最好的。」

他應徵殯儀館工作時,主管直接帶他觀看最可怕的遺體,甚至要求與遺體獨處十分鐘。公立殯儀館主要負責無家屬遺體,腐敗或支離破碎的遺體並不少見。那次震撼教育後,主管的一句話讓他印象深刻:「這一行是找不到地方休息的,把他帶到一個地方休息吧。」這個比喻,成為他對這份工作的信仰。

在殯葬業,他見證了無數人生告別的遺憾。曾有一名 30 歲男子因心肌梗塞猝逝,他的父親在棺木中放入皮卡丘,因為當被問及兒子喜好時,他才驚覺自己對成年兒子的世界一無所知,唯一的回憶,停留在童年。也有一位母親,因不願給 11 歲的兒子買手機,孩子選擇跳樓。她在火化前將手機放進棺木,焚化爐爆炸後,她哭著問大師兄:「大哥,請問這支手機,我兒子收到了嗎?儘管見證過無數生離死別,當面對自己摯愛的親人時,他卻無法釋懷。談及爺爺和愛犬「胖吉」的離世,他與台下觀眾都忍不住紅了眼眶。他說,自己奔走校園,演講超過 400 場,就是希望提醒大家:「好好珍惜身邊每一個人。」

(林品睿分享自己在桃園殯儀館工作的經歷及業界現況/照片由本報訊提供)

寫作,則成為他面對過去、與自己和解的方式。他憶起童年時,酗酒的父親常對他說:「你長大一定是個垃圾。」如今,他做了寵物中途,救助過 50 多隻病犬;他完成大學學業,成為「張老師」講師,彌補當年無法應徵的遺憾。而他的寫作之路,始於高中數學老師的一句話:「寫作可以讓現在的你,認識過去的你,讓你更了解自己,寫作可以讓你和解。」當他回去感謝老師時,老師笑著說:「如果當年我告訴你,算數學可以療癒自己,你當天就自殺了。」

他的第一本書《你好,我是接體員》,本是打算在寫完後自殺的遺作,沒想到出版一個月內暢銷萬本,甚至登上金石堂排行榜第一。他站在書店裡,看著自己的書淚流滿面。他從未想過,這本書不僅救了自己,也拯救了許多讀者。在領獎台上,他感謝父親帶來的苦難,因為這些經歷成為生命的養分。

最後,他勉勵在場的師生,活著從來都不容易,但我們要給自己機會。大師兄以自身經歷出發,強調珍惜當下,珍惜與所愛之人共度的時光,並將思念轉化為持續前行的動力。他也分享了追求夢想時不設限的人生態度,鼓勵大家勇於突破框架,實踐自我價值,就如同他選擇重返校園學習心理學,不斷精進自我,勇敢迎接人生的無限可能。

林品睿勉勵在場的師生勇敢迎接人生的無限可能/照片由本報訊提供)

 

Related Articles

元智應外系舉辦北北基桃竹苗高中職日語歌唱大賽
元智36校慶 攜手天使心基金會舉辦樹攀體驗
拓展國際合作 辛辛那提大學訪元智談交流雙聯學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