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記者陳妍儒投稿】
在許多人的認知中,心理諮商或許仍是一項充滿神秘感的服務,甚至對於其單次數千元的費用感到不解,書中蛤蟆先生因憂鬱陷入困境,在摯友鼓勵下,前往心理師蒼鷺處諮商。透過諮商,他慢慢覺察自己的情緒與行為模式,理解過去經驗對現在的影響。透過他的故事,展現心理諮商如何引導自我探索與成長,揭示其價值與轉化人心的力量。
心理諮商並非單純等待解方,而是一個需要當事人主動參與的過程,諮商必須建立在雙方自願的基礎上。蛤蟆先生一開始是為朋友而來,甚至希望心理師直接告訴他該怎麼做。然而,當心理師反問「到底誰是我的當事人?」時,蛤蟆先生逐漸意識到,他必須為自己而非取悅他人而諮商。這份覺察讓他明白,諮商的效果取決於當事人的積極合作與投入,心理師無法保證一切會立即改善,但可以承諾提供全力專注與引導,而真正的改變仍需當事人主動探索。只有當當事人真正渴望改變時,改變才可能發生。
心理諮商的核心之一,是協助當事人覺察並理解情緒。蒼鷺心理師鼓勵蛤蟆先生嘗試去感受並描述自己的心情,因為唯有清楚辨識並接納情緒,才能找到合適的因應方式,進而成為更完整的人,若長期否認或壓抑情緒,就好比失去肢體,使人變得殘缺。在一次談話中,蛤蟆先生提到自己三個月前曾有過自殺的念頭。心理師並沒有迴避,而是直接開口詢問細節。這樣的坦誠提問,反而讓蛤蟆先生感到如釋重負,因為終於有人願意直視他最深層的痛苦。這段經歷也讓他明白,唯有在安全與接納的氛圍中,情緒才有機會被看見與承接。有人願意面對他不敢向他人傾訴的部分。這樣真誠的空間,正是情緒能被看見與理解的開始。
(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」書籍封面/照片取自博客來網站)
進一步探索情緒來源時,童年經歷的重要性逐漸浮現。書中指出,早期家庭互動深刻影響人格與情感模式。蛤蟆先生作為家中獨子,在父親嚴厲而缺乏關愛的管教下成長,形塑出低自尊、壓抑憤怒、順從依賴及習慣性道歉的特質。長大後,他面對壓力或朋友責難時,常本能重現童年的應對方式。諮商的目的,是幫助當事人覺察這些根深蒂固的模式,學習新的因應方式,避免負面影響延續。
筆者認為,心理諮商過程可能伴隨痛苦,因為它挑戰既有信念與行為,但這份由焦慮轉化而來的動力,也帶來深層蛻變的機會,引導我們走向領悟與創造力。此書不僅是一段療癒之旅,更是一堂關於自我覺察、情緒管理與個人成長的寶貴課程,提醒我們覺察自身情緒、真誠回應需求,並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,擁抱更美好與真實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