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記者辛依庭投稿】
2025年8月2日至8日,元智大學師生組成的「亞洲國際人道援助計劃」志工團,遠赴馬來西亞沙巴的巴瑤族島嶼,陪伴當地孩童以畫筆和黏土創作,把他們熟悉的生活場景具象化。從高腳屋到小船、從太陽到笑臉,作品中處處可見他們的日常印記。這些作品將帶回台灣義賣,所得將化為大米,再送回島上每一戶人家,形成持續的關懷循環。
(元智大學國際志工團隊成員,在島上展開服務行動前的合影/照片由尤淨孆提供)
巴瑤族被稱為「海上遊牧民族」,世代以船為家、以海維生,卻因沒有國籍身分,長期無法獲得教育與醫療資源。志工們透過藝術陪伴,給予孩子們一個表達自我的出口,並希望讓更多人看見這群生活在社會邊緣的族群。
(志工與孩童蹲坐在沙地上互動,耐心陪伴他們完成一幅幅創作/照片由辛依庭提供)
活動過程中,志工團與孩子們在沙灘上展開創作課程。有人畫海上木屋,有人捏出日常見到的小船,那是他們熟悉的世界,也是他們最直接的表達方式。「雖然他們沒有身份證明,卻用色彩和笑容告訴我們,他們同樣渴望被理解與尊重。」一位志工如此分享。
(兩位小女孩開心展示自己完成的圖畫/照片由辛依庭提供)
除了藝術互動,志工團也親自將大米送到每一戶居民手中,讓援助不只是一場短暫的活動,而是能延續成為生活的實際支持。
(巴瑤族沿海聚落一景,彩色高腳屋錯落在海岸邊,映襯著純淨的藍天大海/照片由辛依庭提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