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記者 黃冠鈞報導】
近期,《戰爭中的殺人心理》《論殺戮》(新版)空降問世,作為第一本探討戰爭殺人行為的研究專書,作者戴夫·格羅斯曼服役 24 年,在經驗深刻的感觸下,他結合心理學、歷史梳理、老兵訪談,研究戰爭下的殺戮行為。該書被列為西點軍校學生必讀清單,並被納入美國海軍陸戰隊「指揮官指定書單」。
(《戰爭中的殺人心理》書封/照片由黃冠鈞拍攝)
在越戰之前,士兵的開槍率不到 50%,然而越戰開始後,士兵開槍率上升至 90%,究竟是什麼因素讓人類克服「抗拒殺死同類」的本能?作者在書中訪談了老兵,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名參與二戰的士兵,他十分厭惡自己在近距離殺死敵人,戰後的罪惡感甚至讓他生活無法自理。然而,開著轟炸機的駕駛員所投下的飛彈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,但駕駛員卻未有強烈的負罪感。
「我又開了一槍,似乎打中了他的頭。血很多……我吐了出來,一直到其他人都來了才停。」──以色列老兵回憶六日戰爭
「除去極少數的例子,每一位有作戰殺戮經驗的人,內疚感都非常重。」作者指出,一般上戰場的士兵,動機並非仇恨與恐懼,而是團體壓力。一方面在意同袍看法;二來對部隊主管的尊敬;三則在意同袍與部隊主管對自己名聲的看法;最後則渴望對團體成就有所貢獻。因為同袍間形影不離的關係如此強烈,大部分士兵最害怕的就是讓同袍失望。
扣回開槍率,殺戮的距離決定士兵的內疚感。轟炸機駕駛員不必看到女人與小孩活活被投下的炸彈燒死,在兩萬英呎的高空上,他只覺得自己的工作目眩神迷。戰場士兵卻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擊倒的敵兵垂死掙扎,扭曲的面孔、嚥下最後一口氣的咕嚕聲。而這也是作者一直強調的,距離決定殺戮者的負罪感,在最大的距離中(例如轟炸機駕駛員),他們可以假裝自己殺的不是人,狙擊手從準星看到敵人倒下,也可以假裝自己只是在打獵。
到了越戰,軍隊訓練採取制約的方式訓練士兵,看到彈出的標靶就開槍擊倒,而士兵看到跳出的越共就開槍,制約導致士兵作戰時,依照訓練反射、肌肉記憶行動,因此使射擊率大大提升。因篇幅所限,本書還有許多內容未能涵蓋,感興趣的讀者,可到元智大學圖書館總館查詢借閱。